作者简介
瓦秀丽,女,笔名:阿瓦、阿瓦古丽,系黔西南州作家协会会员,现供职于贵州省普安县某小学。作品散见于《贵州文学》、《贵州作家》、《贵州民族报》、《贵州日报》、《贵州宣传》、《万峰湖》、《万峰林》、《二十四道拐》等。
▲点击欣赏|布依语歌曲《比侬》
作词 © 王兴飞 作曲 © 龙智祥 演唱 © 王兴飞
黔西南州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,全州大大小小的布依山寨不计其数,最近几年我利用假期时间,走过了黔西南州各县的很多布依古寨。有兴义市巴结镇的南龙古寨,贞丰县者相镇的纳孔布依古寨,安龙县万峰湖镇的坝盘布依古寨……但留给我印象最深、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册亨板万的布依古寨。听朋友说板万布依古寨坐落在贵州、云南、广西三省的交界处的册亨县,册亨县是布依族自治县,板万村是国家级贫困村、因为地处偏远,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布依族传统文化,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纯布依山寨,被誉为“最后的布依家园”的小山村,有机会值得一看。正月十五这天,中午十分,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,正是出行的好时机。和朋友邀请了黄正书老师一起出游。黄老师曾在《兴义晚报》社任副总编辑,布依族,黔西南州布依学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。与人合编了四集150余万字的《黔西南布依学研究》。对布依族文化、风土人情比较精通。我们一行三人从兴义上高速,走安龙,到木咱,过坡脚,经巧马,然后到丫他下高速,下了高速,一路上路况,都不好,转过一个弯道,又到一个弯道,路坑坑洼洼的,极不平坦,车子颠来倒去,对于车技不好的我来说,颠簸难行。一边心疼我的小宝马。一边心里打着退堂鼓:干脆掉转头回去了,但又不死心。一路上问了朋友好几次:“要到了没有?还有好远啊?”每次朋友都回答:“快到了,快到了,翻过这座山就到了。”然后爬坡下坡再爬坡再下坡。前方依然是弯弯曲曲的山路,心里不禁嘀咕:这是什么鬼地方,破地方,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。朋友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:“美丽的风景,总藏在深山,到了哪里,你一定会认为这趟没有白来。”临近寨子经过一片茂密的甘蔗林时,路上出现了几辆拉甘蔗的车子,远远看去,根本看不到车,像是一堆甘蔗在横着走。一辆红色货车慢悠悠地朝着我们驶来,车上拉载的货物高出车顶一大截,甘蔗用绳子捆绑,堆了一层又一层,摇摇欲坠的样子。朋友说:现在正是一年砍甘蔗的忙碌季节,这些都是拉去蔗糖厂榨蔗糖的,甘蔗的价格每吨在450-500元之间。村民们根据土地资源,气候资源的优势种植甘蔗,甘蔗是这里为数不多的经济作物,也是当地村民为数不多的收入。 我们的车刚到寨门口停下,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。他们问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回答:从兴义来的。老人告诉我们,他叫黄庭华,是该寨寨老。听说我们是来参观古寨的,老人和青年热情地当起了我们的向导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所小学—“板万梦想家小学”,一座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布依古寨小学。寨老向我们介绍了学校:以前这所学校叫板万中心小学,校长叫李荣献,师范毕业之后就一直在这里坚守了26年。对学校的孩子以及这个传统老寨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。走进学校,呈现在眼前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崭新的课桌椅,餐厅、图书室、留守儿童之家一应俱全。一楼博物馆陈列了布依族传统的生活器皿,还专门设立了布依乡土文化教室,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。站在学校二楼往前看,古寨处于地势较为平缓的半山腰,一幅世外桃园景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。古寨依山而建,傍水而生,村中古井常年流水,寨边小溪众横交错。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绿树掩映、与周围的青山融为一体,保存着大自然所特有的纯真和安详。屋顶炊烟缭绕,给人以沉静和悠闲之感,耳边的鸟鸣,更显安详柔和。寨老告诉我们,古寨始建于明朝,原名“卜湾”(布依语意为许多人到这里聚居的意思)村里有76户传统木质结构的吊脚楼,都是布依族传统穿斗式木结构,分为三层,底层为借山势而形成的架空空间,多用于养殖家畜;中间层为左右对称的结构,分为堂屋、火塘兼厨房,以及卧室。第三层结构则普遍是半开放空间,用于风干和储存粮食。我和朋友借上卫生间之名走进一户人家,卫生间干干净净,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红木沙发,电视、冰箱、洗衣机一应俱全,明亮的房间采光、合理的储物空间,让我感叹不已!来到一个沟边、看到一个大妈正在祭祀祖先,只见她摆放的祭品有:酒六杯、红烛两对、纸钱一叠、粽子三个、水果、饼干等。燃香,然后依序一一祭拜。念祭语:大概是保佑合家平安,万事如意。身体健康,财源滚滚等诸类的话。寨老告诉我们,祭祖通行考虑的礼数和程序外,要考虑祖先的个性特性和喜好。可以根据祖先生前的遗愿,特殊配备。如,是否好酒。寨老一边走一边说:古寨有着300年历史的“布依戏”、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的“哑面戏”、哑面戏”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性傩戏,在表演过程中,表演者都戴着面具,不说一句话,只有动作,这一种戏,只有办传统的丧事,才表演。寨老非常好客,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。我们婉拒后,随意在寨中游览。哪想到,半个多小时后,游走到他家附近,他硬拉我们到他家里。盛情难却,只好从命。哪想到,他早已嘱咐他儿子杀了一只土鸡,又炒了一大碗腊肉,打开了一瓶酒。寨中原任支书罗老伯也来陪我们一起喝酒。我们一行三人,都为寨老一家人的盛情深深感动!他们四人喝酒,我随意在屋子逛了一下、看见他家墙壁上贴满了字,仔细一看、原来是他家的“家训”有“包拯家训”、“孔子家训”、“范仲淹家训”、“曾国藩家训”、《与陶少云书》、《欧阳永叔集》、“汉高祖刘邦的《手敕太子文》。其中《欧阳永叔集》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”然玉之为物,有不变之常德;虽不琢以为器,而犹不害为玉也。人之性,因物而迁,不学,则舍君子而为小人,可不念哉!付弈。”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《诲学说》一文,是用于告诫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的家训。其中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义”一句出自儒家典籍《礼记》,大意是阐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。席间谈到家风家训,寨老说:良好的家风家训是我们家的‘根’,只有把这个‘根’守住,这个家才会兴旺。寨老一家7口人,4个子女,一个在安龙县医院工作。两个在读大学,一个在安龙读高中,黄老师说:“家风”是一个家庭的灵魂,一个家庭只有家“家风”好,子女才有出息。好的“家风”有利于形成好的“寨风”,我们点头称是。酒过三巡,他们就像知心朋友一样,聊着巴心窝的话,互相留了电话,黄老师几次站起身来说走,几次都被寨老盛情拦下,非要让我们多住一晚再走。傍晚我们踏着夕阳的余晖,与寨老握手道别,寨老把我们送出寨口,紧紧握住黄老师的手说:“有机会一定再过来玩哈。”黄老师说:“有机会来兴义打电话给我,我请你genl haux 。”(布依语:吃饭)真是“酒过三巡醉意浓,杯逢知己情义深”。回来路上黄老师感慨地说:我们之间素昧平生啊!这就是我们布依人的热情,好客 !豪爽!这次板万布依古寨之行,虽然过去快一年了,但还时常会想起,古寨里的人纯朴和善热情好客,让人流连让人温馨。